在当今这么一个世界正在被改变的背景下,阅读一些关于人工智能的书籍,对于科学、全面、准确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的思想,提高对新一轮变革中的行业趋势的观察能力,当然是及时而有益的。
人类终将继续决定机器的能力
《人工智能简史》(原名《与机器人共舞》,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纽约时报高级科技记者约翰·马尔科夫专注于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报道。他在旧金山为这本书的中文版写的序,一开头就用美国记者擅长的新闻特写手法讲了一个小场景:
几年前,在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思考,快与慢》一书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共进晚餐时,我(约翰·马尔科夫)曾指出,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对中国等新兴制造业国家的社会稳定构成威胁。我认为,主要问题在于,在向信息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这些国家会遭遇失业危机。
“你没有抓住问题的精髓,”卡尼曼反驳说,“机器人进入中国的时机其实恰到好处。”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在之后的10年中,无论是在工厂生产中还是在老年人护理中,智能机器都成了司空见惯的存在。不仅在中国如此,世界各地都是如此。
约翰·马尔科夫这本书的特点在于生动活泼的事实叙述。在他的笔下,美国人曾经纠结于人与机器的替代程度问题。但是,“在这本书出版的过程中,美国的就业人数从1.15亿增长到了1.37亿,这意味着在美国的总人口只增长了11%的情况下,美国的劳动力总数增长超过了19%。”
这本书里叙写了微软、英特尔、谷歌、苹果等公司在人的智能主导下开发出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多种人工智能类型产品。实际上,所有的人工智能产品都经历了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的不断演化过程。举一个例子,在这本书第七章,讲到阿布维奇的机器人手术公司Mako Surgical,用数字方式捕捉全球最好的外科医生的手法,然后把这些技术整合到机器人助手上。那些不太熟练的外科医生可将这些机器人当作模板,在运用复杂技术手段时达到良好效果。另一家专注于手术的机器人公司Intuitive Surgical,主要销售远程控制的自动仪器,让外科医生能够在远程进行精准操作。阿布维奇的公司更侧重于触觉——使操作机器人的人员有触摸感,从而构建出一个机器人与人力的综合体、一个比单独人类医生更熟练的设备。Mako更多专注于与骨骼相关的手术而不是Intuitive Surgical作为研究重点的软组织手术。相比软组织,骨骼更坚硬,也更易通过触觉反馈而被“感觉到”。在这一系统中,机器人和人分别做着各自擅长的事情,并形成一种强大的共生关系。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种医生并不是半机械、半人类的“机器侠”,人类医生与机器人之间的界线仍然十分明确。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医生的工作只是得到了机器化的手术工具的帮助,而半机械人则是一种人类和机器人的区别逐渐模糊的产物。在阿布维奇看来,实现彻底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达到与人类相当的智力水平)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即使有可能实现,也需要至少几十年的时间。
电话:010-65505663
手机:18610719422
邮箱:bjzxbd@qq.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朝阳路71号14层1727